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规划
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作者:网宣办—刘 来源: 更新时间:2013-05-10

 

第十一章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消费拉动能力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按照扩大总量、提升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拓展领域、增加就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牡丹江服务业转移首选地。

一、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坚持公路建设拉动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深、加大路网的深度和密度,努力完成绥满(海牡段)、桦莲、海长、海宁公路的提档升级。2015年,农村公路投入资金16亿元以上,完成改扩建二级至四级公路680公里,实现市区、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基本由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乡(镇)之间由三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实现自然屯100%硬质化公路。建成以市区为中心,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市、连接周边、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

加快道路运输业发展。确保运输能力、运输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逐年增加,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长途客运结点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出租客运规范化。大力发展快速货运、集装箱运输,促进化学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2015年,形成以全市道路运输网络,使道路运输业整体服务水平与全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密切与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战略对接,建立口岸+基地+港口的运营模式,打造具有内陆港功能的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一体化示范基地。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物流基地信息平台建设,壮大信息产业链,打造海林信息产业密集区,吸引和培养现代物流人才,逐步形成物流品牌和核心竞争力。2015年,物流基地第三方物流覆盖率为90%,物流总量为350万吨,使企业运输成本降低20%,为打造海林市乃至牡丹江市具有近海港口城市优势提供支撑,对海林市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三、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

推动金融创新,改善金融环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支持域内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域外不同所有制的金融保险机构来海林市开办分支机构。围绕破解资金瓶颈,发展融资中介组织,建设信用担保体系,做强政策性担保公司,提升民营担保公司。发展证券业,提高证券交易水平。鼓励外资参股金融企业和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租赁等形式创办金融企业。积极发展产权投资、票券融资、风险投资等地方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层次。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到75亿,年均增速11%;贷款余额达35亿元,年均增速5.3%;国有商业银行净利润突破5000万元。

四、提升商贸服务业

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完善商业流通服务,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商业网点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化集聚、多元化消费”的集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一是打造以俪涞酒店为龙头的加盟连锁休闲酒店,形成高中低档的酒店服务业。二是加快改善城市交通面貌,形成文明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三是建设旅游高等公路,形成旅游一小时经济圈。四是加快建设集各类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影视城。五是引进超大型国际连锁超市,形成“购在海林”的消费理念。

五、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立足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发展影视、动漫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打造数字海林。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动漫产业基地,大力培育扶持地域文化产业,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推动文化市场繁荣

突出发展文化产业,提振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以文化事业发展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产业为突破,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到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1.5%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整体实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先进行列,保持全国先进县荣誉称号。

(一)加大各级投入,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以社区和乡镇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推进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海林形象、突出林海雪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推进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开展好对外文化合作。

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实际、讲求实用的原则,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市、镇、村(社区)的三级文化网络体系。建成海林市影剧院和历史文化博物馆,图书馆馆藏图书量达20万册。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村图书室藏书平均1500册以上;每个行政村建成8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活动室,80%以上的村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化活动场地。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全面开通,社区和街道办事处的综合活动室不少于100平方米和300平方米,图书室藏书不少于2000册,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

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辐射功能和互动效益,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大力开展广场、校园、农村、企业、社区等文化活动,坚持每年开展广场文化活动20场以上,送到镇、村(社区)演出40场以上,送下乡50人次以上,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18期。辅导每个乡镇开展大型文艺演出2场以上,全年各类文艺演出活动不少于100场次。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

(二)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牵动,推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业。坚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并举,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人文核心作用,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以四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威虎山文化旅游区: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道河子镇的中东铁路建筑群建设成为中东铁路博物馆;弘扬横道七里地、威虎山剿匪纪念地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威虎山影视城、东北虎园林、俄罗斯风情园将横道镇打造成为具有欧陆风情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名镇。雪乡文化旅游区:重点挖掘并重现萨尔虎古城、石河石人山、宁古台(放雉崖)、宁古塔将军旧城、亿龙风情园、雪乡等遗址古朴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特色。莲花湖文化旅游区形成环莲花湖沿线的高丽井、群力岩画、老道庙、苍鹭岛和国家水上基地等景路交融的环湖文化旅游区。林海雪原生态园林城文化旅游区: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宁古塔文化公园,与报恩寺、杨子荣烈士陵园、雪原公园、历史博物馆、新合村广场形成城区文化旅游线,叫响林海雪原生态园林城的文化品牌。

打造动漫影视剧制作产业。在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建设动漫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积极开展与哈工大、牡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吸纳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文化企业入驻。以牡丹江大学动漫系为基地,发展动漫产业,拓展与牡丹江大鹏公司合作力度,搞好《林海雪原》动漫的拍摄制作和播发工作。将海林驻地作家创作反映宁古塔、流人文化、雪原文化及民俗文化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本,拍摄影视剧,扩大海林地域历史文化的知名度。

打造影视拍摄基地和配套服务业。全力打造红色经典影视文化城中俄北方影视基地,发展高水准的配套服务业,提升海林影视基地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形成南有横店,北有横道的影视剧拍摄基地的格局。

开发文化旅游纪念品。挖掘整理民间手工艺人的传统工艺,重点抓好实木车模、东北虎绒娃、俄罗斯套娃、木雕、根雕、草编、剪纸等具有传统东北特色的文化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和营销工作,打造手工艺术文化市场。

做大做强传统文化产业。落实长效监管机制,形成规范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形成均衡发展,结构合理、供求均衡、竞争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新闻出版市场形成竞争有序、调控有力、增效明显的印刷业新格局,发展传统印刷与高新数字技术印刷相融合的印刷产业,推动印刷产业不断升级,实现产业规模效益和结构效益。整合娱乐市场资源,提升娱乐市场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娱乐市场体系。网络文化市场要引导互联网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加强档案建设。建成四位一体的新型档案馆和数字化档案馆,形成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档案利用体系

(三)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挖掘整理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编辑出版《海林楹联》、《海林物产》、《海林景观》、《海林民俗》、《海林史述》、《海林传说》、《海林食话》等系列书籍。利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影响力,编排展示满族、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多层次,多角度的弘扬林海雪原地域文化。投资1.5亿元,复建宁古塔将军旧城和宁古塔历史博物馆、开发满族特色饮食,建设以满城、哈达为代表的满族民俗文化村。投资3亿元,建设新合朝鲜族民俗村,建成集居住、民俗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美食为一体的大型社区和文化旅游景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项目。

二、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全力促进城乡教育、各类教育高位均衡、和谐发展。2015年,全市教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设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市,夯实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实施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完善德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优先发展幼儿教育。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改善教育二园、朝鲜族幼儿园和各镇的办园条件,全面促进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前,幼教中心进入省级示范化幼儿园行列,各镇均建立规范的中心幼儿园。三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巩固和扩大双高普九成果。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发掘和整合民族教育资源,促进民族教育发展和各民族团结。四是放大普通高中教育品牌。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确保高考综合成绩持续保持牡丹江地区各市(县)领先地位。主打高级中学优质教育品牌、一中艺术体育教育品牌和朝鲜族中学民族教育品牌,确保高级中学迈进省内先进行列。五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行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2015年,完成培训25000人次。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教育新格局。六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实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三、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

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免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加强疾病控制工作,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儿童疫苗接种率达95%,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积极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消除碘缺乏病;饮水型地方病氟中毒发病水平显著降低;布鲁氏菌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开展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加强有毒有害场所的职业卫生防护宣传、培训工作,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降低精神障碍的发病率。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3.5张,拥有医生2.2名,医护比提高到11.5,建立起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面覆盖,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师,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150元;统筹地区政策性住院报销比例达60%,对连续参合的农民补偿比例增加2%。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农村卫生三网四化五到位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公立医院监管制度。

四、以民为本,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以民为本,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扩大和稳定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农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就业再就业4000人次,有组织的开展城乡劳务输出50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提高城市低保户和农民五保户供养水平,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抓好孤儿养育工作,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流浪未成年人实施救助。统筹推进保障制度建设,提高五险覆盖面,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2015年,企业职工和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95%以上,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100%。

切实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落实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实施引进人才千人工程,加强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选拔与培养,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推进以聘用合同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提升创业成功率。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全面突出劳动者核心权益维护。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提高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效能。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严格落实维稳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社会稳定。

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加强基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强化社区功能、管理和党建工作,推进社区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城区街道办事处要建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要设有社区服务站,构建起纵向的社区服务体系,并逐步扩大服务领域。加强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规范完善社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强化社区依法自治功能,努力构建现代化社区。

五、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

十二五时期,我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全市人口达到 41.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生育符合政策率达到95%以上。一是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快推进优生优育基础工程建设,切实加强人口早期教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推动人口结构的改善。探索推迟和缓解海林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的生育调节措施,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城乡养老保障和服务机制。营造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环境,促进人口出生性别比趋向合理。三是增进计划生育家庭福利。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大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行为,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六、创建平安海林

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切实发挥市、镇、村三级调委会作用,实行分组负责、归口督查的工作机制,强化矛盾排查,构建大调处工作格局。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制度,强化隐患整改,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建立多层次的治安防控网络,加大严打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三章  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合理规划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推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出台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确保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地推进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二是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煤炭消费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以燃气发电代替燃煤发电,推动能源品种换代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水能、风能、沼气、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从源头严把高能耗行业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企业、园区二个层面的循环链条,打造循环经济优秀示范园区。四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宣传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建立低碳消费模式,倡导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二、强化土地宏观管理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优化。一是优先安排农用地,因地制宜发展林牧渔业,不得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二是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分解建设用地指标,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同时从严控制其它各类非农业建设项目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三是制定土地用途管制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土地用途管制。四是加大土地整理项目建设,通过土地整理,每年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标准化农田800公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80公顷以上;争取购买置换用地指标为我市所用,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后劲。

三、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

加强水资源有序、合理使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15年,现有三类水库全部达到一类标准,海林市综合防洪能力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建立防洪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田水利灌溉面积35.14万亩,新建衬砌渠道309.8公里。预防水土保持面积110平方公里,建立起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保护体系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100%,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饮用水水源区水质达标率达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完成海浪河水量分配方案,加强地下水管理,建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建立湖泊、水库开发管理制度,有效保护莲花湖、水库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海林城区实现日供水4.5万吨/日,满足海林城区各项用水需求,建成覆盖全市的水利信息网络,加强农村水利改革,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基层水务站改革。

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期间,加强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310天。推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重点控制水环境的有机污染和大气环境的煤烟型污染,市建成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海浪河水体质量控制在二级以内,确保莲花湖旅游区湖水质量的提高。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区域功能要求,逐步实现我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控制在0.06毫克/立方米以内,二氧化硫控制在0.019毫克/立方米以内,地面水质量控制在类,高锰酸盐指数浓度控制在4毫克/升以内,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50分贝以内,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68分贝以内。

五、通过三北五期防护林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强化造林绿化,巩固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三北五期工程主要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和中幼林抚育,全市人工造林将达1500公顷,初步建设具有遏制水土流失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防护林体系封山育林12000公顷,全市森林质量明显提升。三北五期分为莲花湖库区防护林体系:包括三道镇、二道镇、柴河镇和柴河林场;海浪河流域:包括海林镇、长汀镇、新安镇、山市镇、海林林场、新海林场、德家林场、红海林林场、火龙沟林场和中心苗圃等;G10国道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海林镇、横道镇。项目建设以超坡耕地退耕、宜林地植被恢复和次生林、疏林地封山育林为主。

第十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跃度

十二五时期,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领域改革为重点,深化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包括财税金融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做到协调运转、相互补充。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民间投资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提高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打造民字号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扩大非公经济的总量。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资本重组和资产整合,逐步实现资本社会化。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适应自身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市乡财政管理体制,重新界定市与乡镇的税收级次,科学确定基数,合理划分税源,完善财税收入增量分享办法,建立共享收入增收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加强财源建设,立足资源优势,稳固发展基础财源;依托产业基础,重点推进骨干财源;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新兴财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经济,吸引各类知名企业和分支机构设立区域性总部,合并财务报表,吸纳其关联公司在我市纳税。

三、提升投融资和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以国家政策性投资为导向,带动非国有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大力吸收和使用外来资本,推动资本重组,推动优良资源和优质资产向上市公司流动,推动有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加快上市步伐。按照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与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紧紧把握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的发展机遇,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大企业集群。未来五年,以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机遇,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即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又要开拓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形成与口岸城市、内陆城市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规范审批主体,强化监督机制,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完善公务员制度,树立公务员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强化政府部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外来投资者服务和投拆两个功能,建设政务超市,创造宽松、便捷的服务环境。规范对企业的检查制度,严格治理三乱行为,依法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探索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明确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对投融资市场的管理,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方式市场化。

六、强化社会管理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增强政府管理服务能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二是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整合政治、维稳、信访、司法等方面力量联合办公、联合联治,整合卫生、人口、计生、文化、教育、体育、民政、就业等公共服务职能,确保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强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三是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四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分类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健全完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健全服务环境监控体系,用制度、规定和政策规范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突出解决好各类滥收费、乱罚款问题,减少管理层次,改善行政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

第十五章  强化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充分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

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在全市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本领、综合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支持市人大进一步发挥依法监督作用,支持市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健全重大问题决策前与各界协商的制度。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繁荣民族经济。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三、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权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切实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证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和申诉权。严格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维护法律尊严。

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主办单位:中共海林市委员会 海林市人民政府
维护制作单位:海林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
电话:0453—5618308 Email:hlswxb@163.com Email:zwxxhb@163.com 网站标识码:2310830012 黑ICP备05007093 牡公网安备2310830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