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9-27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东北振兴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和“龙江丝路带”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依据《海林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现制定《海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加速跨越争先,建设幸福海林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四大战略,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开创了海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9亿元,年均增速15%,五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6亿元,年均增速4.9%;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2亿元,年均增速8.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6.9亿元,五年累计完成893亿元,年均增速20.1%,三年翻一番;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77.8亿元,年均增速30.9%,两年翻一番。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由第8名上升至第4名,成为全省“十强县”4项考核指标唯一连续四年全部进入前十的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全国平安市、国家卫生城,2015年被列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名城市。

产业结构呈现新变化。工业支撑作用突显,全市规上企业98家,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74.7%,形成了林木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实施“工业1216计划”,落实技改资金9500万元,改造老企业15家,退市入园7户。特色农业迅速壮大,2015年全市食用菌生产17亿袋,猴头菇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生态旅游四季兴旺,举办两届旅游节,实行全境旅游一卡通,开通“林海雪原号”旅游专列,4A级景区7个,2015年接待游客603万人次,旅游收入10.6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十一五”期末上升3个百分点。“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为204535

园区承载得到新提升。围绕建设质量、效益、税收“三型园区”,面积由五年前的6.5平方公里,放大到12平方公里,新增企业94户,达到了172户,10亿元以上项目4个,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华安、汇丰成功登陆“新三板”,实现了上市企业“零突破”。实施“一区多园、跨区飞园”,与3个森工局共建了5个分园,同等享受国家级开发区政策。中小企业园新建厂房4万平方米,食用菌产业园入驻企业10户,柴河工业园11户,森林食品园7户,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列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打造“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吸纳5个城中村、1000多户农民进城入园,建设了俪涞酒店、市医院、二中、牡丹江大学、物流基地等23个配套项目,新建了嘉禾影院、九鼎锦绣城等4个商贸综合体。

发展方式发生新转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坚持“一切机遇项目化”,全力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我市被列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试点”,争取资金7000万元、争取项目4个。以螺杆钻具、燃气轮机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和产品加速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长白山保护规划”、“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争取国家资金6亿元。荒沟电站、“林海雪原国际度假区”等低碳环保绿色项目签约落地。我市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市”,创办了“农品天下”,成立了“黑木耳联盟”。争取棚户区改造资金1.5亿元、重大水利工程资金4.2亿元。哈牡高铁争取到2个站口,高铁时代即将来临。

改革开放激发新动力。先后启动了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改革、财税改革、农村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市场管理实现了“四证合一”,新增私营企业99户、个体工商户619户。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258项,梳理“权力清单”2688项。完成了集体土地确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严格落实《预算法》,预算支出得到有效控制。“龙江丝路带”建设成效明显。与俄罗斯3个城市、韩国洪城郡建立了友好城市,耐力龙跃境外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境外园区。海林成为全省唯一拥有内外2个国家级园区的县市。与俄罗斯、韩国和台湾商会往来密切,举办了“中俄国际油画大赛”、“中韩经贸洽谈周”等活动。外贸进出口企业58家,出口商品向木业、农产品、机械装备、生物制药等多领域拓展。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五年来,城乡建设变化大、亮点多。全力打造道路交通、楼宇建筑、地下管网、绿色生态体系升级。“五城同创”,一年创成一个,成功率在全省唯一。投入11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10万平方米,建设公园广场16个,修建道路48条,改造棚户区60万平方米、完成平改坡110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万平方米、地下管网35公里,城市内涝和城市“蜘蛛网”明显改善。城区绿化覆盖率36.1%,城市保洁机械化率80%。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优美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目标,建成“精品示范街”16条,村级健身广场60个,幸福家园24万平方米,23个无特色产业村得到有效根治,海林、长汀、柴河3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镇,产城融合、局县共建、就地城镇化被誉为“海林模式”。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新建第二中学等4所学校,对60余所学校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校园灯光篮球场19个,招聘117名新教师,新建9所教师周转房,创建21所省级标准化学校。新建市医院、妇幼保健院大楼,高标准改造市中医院,新建社区服务中心2个,改造提升镇村卫生所130个,为60岁以上老人、机关干部、偏远村屯和社区群众免费体检。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建村级文化广场45个,建成村级标准化综合文化活动室45个,全市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达标率86.6%。启动体育场田径场地改造项目,为社区和村级广场配备健身器材107套,“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民生保障得到新提高。优先保障就业,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发放小额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事业单位人才招聘等措施,五年新增就业3.8万人。优先保障社会养老,建设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户每年集中供养费由年2400元提高到6200元,分散供养费由年1800元提高到4300元,改善了老年大学、老干部艺术团条件。优先保障社保提标,城镇低保由每月162元提高到322元,农村低保由每年800元提高到1837元;为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发放取暖补贴,缴纳医疗参保费,城镇医保参保率90%,新农合参保率100%,城镇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900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津贴由年人均1.8万元提高到2.16万元。“四节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500户。

第二章  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加速跨越争先,建设幸福海林”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攻坚期。

一、发展环境与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引来新机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资源环境约束突出等成为新常态。海林市“十三五”发展以各类示范试点和高铁建设、机场迁建等重大投资项目为依托,找准契合点,谋划大项目,可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保持市域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行稳致远,实现新发展。

——社会需求从量向质转变,旅游业发展增加新机遇。近年来,人民群众消费观念由量向质加快转变,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的地区必将成为旅游产业的扩散区、承接地。海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翻两番。旅游业逆势快增,将成为带动海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战略新兴产业步伐加快,孕育产业升级大机遇。近年来,以信息化、智慧化、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全球迅速扩散。未来,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十三五”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市以“龙江丝路带”建设、 “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把握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可推动新兴产业提升,拓展重要战略空间。

——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绿色低碳发展迎来新机遇。当前,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总体上还比较粗放,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国家越来越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约束下,我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抓住国家主体功能区和长白山保护规划重大机遇,切实走绿色发展道路,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绿色环保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国省政策多重叠加,政策红利集中释放大机遇。我市已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一系列国家级示范试点。近期,《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出台、《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实施等多元政策叠加,各类政策红利将会集中释放,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更多的政策机遇。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以来,外部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转型升级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从当前海林发展的趋势看,压力和困难增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稳增长挑战严峻。2015年全市GDP增速为6.9%,比2011年增速回落了11.8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30.3%下降到-17.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1年的38.4%下降到10.7%。在财税结构不优、投资需求不旺、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继续深度调整的大形势下,未来几年,全市经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扩规模调结构双难。受经济下行影响,全市9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除去汇丰、华安两户企业,其余纳税能力有限,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下降到6.8%,比2011年增速下滑38.1个百分点;机械制造、林木加工等重点工业企业效益下滑严重,新兴工业还未形成规模和效益,全市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社会矛盾交织多发,和谐发展压力凸显。当前,海林经济正处于深层次转型阶段,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不协调因素比较活跃。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加剧,征地拆迁、土地确权等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压力和挑战。

综合各种因素,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并存。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站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和超人的胆略,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海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第三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和牡丹江市委的决策部署,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为布局,以五大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全面聚焦五大规划龙江丝路带建设,坚决打好扶贫解困、质量效益、城乡统筹、资源有效利用四个攻坚战,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理念

——驱动提升,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协同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城市、生态等领域全面提升。

——优化布局,协调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作为经济发展的突出任务。提升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以示范园区平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科技服务、旅游业为引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水平。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发挥区域主体生态功能,妥善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发展、生态功能分区与农业生产分区和城市发展分区之间的关系,坚持有限开发,集约开发,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建设生态海林。

——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龙江丝路带”建设,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空间和更深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以境内外园区为载体,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发展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三、发展战略

继续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金融强市、旅游兴市、商贸富市”四大战略,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化“五化进程”。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食品医药、机械加工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加快林木加工、新材料、清洁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环保产业、“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实施金融强市战略。“金融强市”为手段,留住域内资金,引进域外资金,撬动大资金、大项目“落地”。最终实现保企业、保就业、保增长,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全力提升“雪、虎、山、水、情”品牌知名度,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管理理念,深层次挖掘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形成高端旅游产业链,带动地方经济良性发展。

——实施商贸富市战略。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以重大商贸项目为支撑,全面融入龙江陆海丝路带建设和哈牡绥对俄产业带建设,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全省排头兵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提前一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提前两年翻一番,脱贫任务提前三年完成,十强县力争进入全省前三名。

园区和项目走在全省前列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为依托,推进生产清洁化、项目循环化、产业集群化、市场网络化,实现经济总量、项目规模、竞争实力、环境提升、商业氛围五个突破,企业数量、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累计总投入、固定资产总值翻一番,建成新型工业区。

境外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以境外园区、友好城市为依托,以项目合作、文化交流为重点,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龙江丝路带建设,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以铁路、公路、航空大通道建设为契机,推进物流、仓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进出口商品集散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取得实效。

人民生活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保持100%,大病保险制度开展率达到100%

双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巩固扩大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卫生城、全国平安市建设成果,三年建成全国文明城,实现五城同创大满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海林好人评选、建设书香海林社区邻居节林海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打造成宣传文化品牌。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景区景点和产业基地,建成一批景区型、生态型、休闲型、民俗型、田园型美丽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水能、风能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下降,森林覆盖率不断提,绿色发展成为全市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基层党建和法治海林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精细化社会治理体制,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四章  持续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全市空间特点和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发展空间,适度调控开发强度,有区别地实施开发政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城乡发展布局,明确发展定位

按照功能分区、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市域空间开发创新,着力形成以生态保护空间、农业生产空间、城市发展空间为主的市域空间开发格局。

(一)生态保护空间。由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经济区两个区域构成。

1、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三园,两河,一湖,一镇,一陵”。即中国雪乡、威虎山、夹皮沟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浪河、斗银河两河流域,水源地保护区、主要河湖的蓄滞洪区、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等区域;莲花湖自然保护区,莲花湖沿岸的风景名胜区;横道河子镇(除镇址建成区)和杨子荣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全生物多样性、保障饮水用水资源安全,充分发挥本区域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作用,梯次实现区域内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同时立足打造“中国雪乡、威虎山、莲花湖”三大旅游品牌,大力发展莲花湖生态风光游、海浪河休闲嬉水游、林海雪原北国游、中国雪乡冰雪游、红色历史经典游、俄罗斯小镇风情游、朝鲜民俗文化游,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拉动居民收入,为实现产业发展多样化提供途径。

2.生态经济区。主要包括柴河林业局、海林林业局和大海林林业局下辖的各大林场外围区域。以生态功能为主,同时兼具生产功能(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严格控制产业项目的类别、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当发展林下经济、旅游、休闲养老等生态经济产业;完善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保证旅游体验质量,为城乡建设、居民生活水平改善贡献力量。

(二)农业生产空间。由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农业生产区两个区域构成。

1.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包括分布在海林镇、长汀镇(海林农场)、新安镇、山市镇(山市农场)的海浪河-密江河-山市河-红甸子河流域为主的农田区。重点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打造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海浪河流域“菌菜果渔游”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

2.其他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周围一般耕地分布区域。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保证粮食安全,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三)城市发展空间。由产业集聚区、重点城镇发展区、受限城镇发展区三个区域构成。

1.产业集聚区。主要包括海林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长汀镇工业园区和柴河镇工业园区等形成产业规模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哈尔滨、牡丹江及周边区域产业转移,巩固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布局的核心区域、全市工业集聚热点区域。

2.重点城镇发展区。主要包括海林镇、长汀镇、柴河镇、新安镇、山市镇等中心镇区。根据现实条件确定的主要城镇化发展地区,整体定位为产业承载、人口集中、公共服务完备的发展中心区,突出以海林镇为核心、长汀镇和柴河镇为副核心的城镇发展格局。

3.受限城镇发展区。主要包括横道河子镇、二道河子镇、三道河子镇的城镇建成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

二、统筹市域空间,构建错位发展新格局

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和区位特点,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镇、特色文化镇、特色生态产业镇、特色经济镇,努力培育和形成市域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

海林镇,围绕建设市域经济发展核心区、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区、城乡统筹建设先行区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人口转移的承接区和集散地,构建生态产业中心镇。

柴河镇,借助“局镇”共建载体,依托柴河工业园,以林木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打造生态工业重镇。

长汀镇,依托长汀工业园区、中国雪乡和菌、蔬、烟特色农业,打造“工业强镇、旅游名镇、产业大镇”为特色的城乡统筹示范镇。

横道镇,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成为欧陆风情浓郁、北方民俗特色鲜明的俄罗斯风情小镇和中国北方影视基地,建设国家级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

山市镇,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特色物候条件为基础,通过发展“红、蓝、北、黑”绿色生态产业,做大做强山产品加工产业,形成稳固的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打造流通经济强镇。

新安镇,依托海浪河、密江河天然水资源,创建“有机农业强镇”及“民俗旅游名镇”。

二道河子镇,全面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兴镇”发展战略,实现食用菌产业、绿色生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三个突破,打造生态食品旅游重镇。

三道河子镇,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优美的水域资源为背景,锁定建设“食用菌产业大镇、水上旅游名镇”的发展定位,打造滨湖养生小镇。

第五章  加快园区提质升级  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突出“全链衔接”,打造质量型、效益型、税收型“三型”园区,建成海林的新型工业区、生态宜居地,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重点实施区域:城市发展空间的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开发区企业数量、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累计总投入、固定资产总值比“十二五”期末均翻一番,建城区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

一、围绕突出错位优势精准发力,实现互补发展

在规划设计上,按照“功能分区、产业分类、项目分布”的理念,聘请北京泛华集团在编制《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海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园区规划》基础上,制定“污染物集中控制”、“雨水污水分流”、“景观绿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对企业节水节能、耗能项目考核、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在空间布局上,确定“一核两翼”。“一核”,开发区核心区;“两翼”,柴河和长汀两个工业子园区。实行“一顶帽子大家戴,各项政策大家用”,对入驻子园区的项目,同等享受国家级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平台共用,合作共赢。在功能分区上,实施“一区多园”建设模式,规划建设森林食品产业园、机械加工制造产业园、商贸物流园、木业加工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汽车商贸城6个“园中园”,每个园区突出“一个主导产业”,打造“一个产业链条”,推进同类产业集聚、同链产业集成,加快构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基地。

二、围绕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精准发力,构建物流大平台

完成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二期工程,尽早完成粳米交割库建设并投入运营。把“互联网+”引入海林开发区,选择中国网库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进驻,重点围绕具有海林地域特色的猴头菇、黑木耳、大米等山产品、农产品以及平贝母等道地药材,建设O2O交易平台,向农林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完善华运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互联互通的车联网,实现物流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达到物流生态圈良性运作。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将开发区建成“不但有场还有市、不但有市更有人”的活跃状态。

三、围绕企业债发行精准发力,拓展融资空间

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担保融资,推进开发区自身及帮助企业融资。一是发行债券融资。认真研究并解决前期发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相关证券公司的联系,积极配合证券公司,力争每年完成5亿元企业债卷发行。二是联系银行融资。保持与农发行、龙江银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与进出口银行、建设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合作,利用中小企业园、大学等资产,以及土地收储,贷款融资。三是包装PPP项目融资。利用土地经营权置换、收费权置换等形式融资。

四、围绕商业综合体建设精准发力,构建城市新商圈

围绕打造牡丹江区域城市商业圈、贸旅核心一站式消费终点的发展目标,完善新城区商服配套功能,抢占区域贸旅制高点。一是提升人口吸纳能力。加快人民大街商业综合体中心商务区建设,聚集新城区人气,提升人口吸纳能力。二是提升服务配套功能。加快皇家御园养老公寓和旅游综合体建设,推进橙天嘉和院线尽早投入运营;加快人民大街九鼎锦绣城、瑞景华庭、盛世华城3个商业综合体建设;研究引进有大型商业综合开发经验的地产企业研究斗银河景观带开发,适时启动征收工作并建设沿河商业街。力争将人民大街和沿斗银河两岸打造成海林新商圈,形成海林新地标。

五、围绕品牌攻坚、科技创新精准发力,提升竞争实力

大力实施品牌攻坚、上市融资、对外开放三大战略,全力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品牌攻坚战略。引导企业与高校强强联合,继续推进华海机械与703所、凯普瑞机械与大连理工的深度合作,谋划开发区与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园合作,瞄准前沿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发展,争创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支持“北味”、“天合”、“环安”等品牌申报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二是加大人才对园区发展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挥牡丹江大学海林校区、海林职业技术高中在实用技术培训方面的优势,开展代为培训、工厂实习等校企合作活动,提升园区工人技术水平,培育园区高素质职工队伍。稳步推进海林市政府与703所、哈工大人才合作。三是鼓励企业上市。加强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抓好梯队培育。扶持天合石油、华安新材向主板和创业板进行转板,支持北味股份在新三板挂牌。

六、围绕境外园区建设精准发力,扩大开放平台

加快境外园区建设,挖掘释放发展潜力。扶持耐力木业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建设,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到2019年合作区“生产加工、物流服务、展览展示、生活服务”等功能型性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可容纳企业46户,年加工和回运木材250万立方米。实施俄罗斯联邦犹太州春天农业经贸合作区项目,计划承租14万公顷农业种植用地,加快建设仓储、种养加企业;建设占地6.5万平方米的农业园区和现代化物流中心。扶持森茂菌业与俄罗斯犹太州龙森农业合作区达成协议,建设占地60万平方米的境外种植基地。通过森茂菌业投入技术、设备,俄方企业提供生产原料、建设用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菌棚800栋、菌包厂、养菌室等配套设施。

第六章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以创新理念为灵魂,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实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引导食品医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经济包容性增长和裂变式发展。202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14.6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5%以上重点实施区域:城市发展空间的产业集聚区。

一、提升主导产业竞争优势

(一)食品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食品医药产业规模,发挥北味菌业、基纳瑞克斯药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100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产值128亿元,比2015增长60%,占工业比重达到34%;实现利税14.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6500个。

1、绿色食品产业精细化发展

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全力构建一核、五区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加工企业精深化、产业基地园区化,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加工名市。到2020年,全市新增产值过亿元绿色食品加工企业5家以上。

构建一个核心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辟建绿色食品加工园、柴河工业园、长汀工业园个专业分园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加工集群。绿色食品加工园大力发展果仁分选、浆果饮料、蛋白饮料、食用菌分选包装等项目;柴河工业园重点发展山野菜加工、森林饮品、功能有机食品等加工项目;长汀工业园主要以粮食、森林产品等加工企业为主。

大力实施产业基地园区化重点构建粮食、食用菌、蔬菜、林果和渔业五大绿色食品产业区,采取园区带基地、合作社领办园区、农民土地入股的模式,通过五大产业区实现农产品生产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标准,为龙头企业提供产业基地支撑。重点建设海林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海浪河棚室蔬菜产业示范园、哈达果蔬产业示范园、道林寒地浆果示范园、红光百果采摘示范园、莲花湖北宁湾网箱养殖示范园等6个市级重点园区。

深入推进加工企业精深化。发挥北味等龙头企业下联基地上接市场的节点作用,重点引进绿色有机粮食加工、森林饮品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淡水深加工、保健食品(药品)、浆果饮品等七大类绿色食品加工型企业,构建以水稻、玉米、大豆、食用菌、果蔬、北药、松子、寒地果、淡水鱼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集群。

2、医药产业高端化发展

坚持产业多级支撑、产品多元发展的基本思路,全力构建一基地、三集群,推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升级。力争2020,北药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8户以上

打造国内领先的专业化北药生产基地。充分挖掘我市野生北药资源和种植基础优势,执行GAP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在横道镇建立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海林镇建立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

打造多元支撑的核心产业集群。依托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平台优势,辟建医药产业专业园区,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推进基纳瑞克斯、天安制药、惠美佳制药等项目建设,在现代中药、抗肿瘤药、抗感染药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着力打造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三大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以牡丹江纳瑞克斯生物制药企业为基础,加大对生物制药企业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挖掘力度,以商招商形成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保健品产业集群:以中药材等特色资源种植基地为基础,以医药保健品产业园区为主体,推进天安制药项目实施,形成产、加、销完整的产业链条。外用药产业集群:引进国内先进生产厂家与东北最大的外用药生产基地惠美佳联合,打造外用药高端品牌。

(二)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

足海林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潜力产业,提升石油装备专用机械、农业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打造100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产值110亿元,比2015增长61%,占工业比重达到16%;实现利税9.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

打造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借助汇丰成功登陆新三板,加速企业扩张,为打造石油钻采设备研发制造、油田服务两个100亿主营业务奠定基础。以行业百强为目标,引进一批以汇丰石油钻具为龙头并与之配套的钻具、智能钻采、钻井工具、打捞工具、井探工具、采油工具、压力管道元件及油气集输设备相关石油装备生产企业,向整机产业方向发展,建成亚洲最大的石油钻具生产基地。       

打造专业机械产业集群。挖掘浦康工程机械、华海精密机械、凯普瑞机械等企业发展潜力,重点发展专用机械研发制造,加快引进一批精、专、优企业,形成强的配套能力。充分利用银锚机械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生产制造大型混凝土搅拌设备企业的市场优势,形成混凝土搅拌站、搅拌机、配料机、输送泵以及干混砂浆生产设备、各种吨位水泥仓、旋输送机等全套系列产品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建成国内建筑、工程用机械设备的骨干制造企业。

打造农业机械产业集群。抓住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整地机械、田间管理机械等各类农业械项目相龙收割机扩大自有专利的大豆收割机省内市场份额,继续开拓韩国等国外市场加快推进现有10户农机配件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向整机制造发展。以中小企业园为平台,进一步引进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业收割机项目和农机配件加项目,形成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林木加工产业外向化发展

推动欣成、林江等骨干企业与龙跃境外园区结成木业产业联盟,新入园区人造板和钢构项目建成投产入园企业达11家,回运木材15万立方米以上以锦丰木业、欣成木业等27户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木制百叶窗、实木家具、实木地板、实木门窗、板式家具等产品。以开发区为载体,建设精深加工、木材综合利用、配送服务和出口加工企业,建立木业循环经济体系。到2020年,在俄经贸园区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林木加工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

(二)新材料产业链条化发展

重点推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林海华安建材、海通管业、晟义炟新型建材等企业为主体,重点推进塑钢生产项目系列产品开发,产品向下游产业延伸,形成加工超细化、产业规模化、吃配紧密化的大材料格局,建成全省最大、东北地区排名前列的塑钢型材生产加工基地。盯住耐磨密封材料产业,依托牡丹江碳化硅、碳化硼微粉加工优势,引进关联企业,大力发展纳米级微分材料和烧结制作非金属轴承等固体耐磨密封材料。发挥自主创新专利产品和技术优势,领军国内行业市场,加快引进一批新型建材行业百强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到2020年,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新型建筑材料基地,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8亿元,利税3亿元。

(三)清洁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

以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把海林打造成全省清洁能源基地,即形成以水电、风电为主,生物质、太阳能、地热能为辅的清洁能源发展格局。

1.缔造全国水电之乡。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能资源,以海浪河流域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支流及三道河、二道河等小型流域开发。近期重点推进红旗、大杨木、姜葱沟、林海等水电站的建设,推进开化、发河、青云山、卫星等水电站以及海浪河流域梯级电站的前期并力争开工建设。

2.打造北方风电之都。以海浪、红旗、小锅盔等已并网风电场为示范,全面开发西南部的长汀和山市、中部的威虎山和北部的柴河等三个区域的风电项目。利用5年依次完成全市风能资源评价并力争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近期重点推进虎峰岭、万米沟风电场建设。中远期推进胜利、奋斗、东风、卫星、吊水湖、长条岭等风电场的前期并力争开工建设。

3.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以海林镇生物质产业发展为重点,带动二道、山市、柴河、长汀、新安等镇生物质产业发展,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绿色能源产业链。主要发展方向涉及沼气、固化、气化、人造板、液体燃料、生物质发电等方面。重点推进中电(天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物质发电项目。

4.挖掘太阳和地热潜能。依托我市广袤的山区、企业厂房以及蔬菜园区大棚、食用菌园区养殖棚,重点发展太阳能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设备生产两类项目。以秦家地热开发为切入点,逐步打造成为东北最大的洁净、环保、高效的中国地热城、农业示范城、温泉度假村。重点推进天津龙达集团地热温泉、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开发项目。

三、加速战略新兴产业培育

(一)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开发区平台,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着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主要方向的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支持龙江环保加快完善家电拆解项目,构建城市矿山现代化环保产业基地,促进资源再生循环高效利用,带动开发区循环发展;以热电联产、三艺新型建材吃配项目为主线,加快推进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三友加汽、天地能源醇类汽油等低碳产业项目开工建设。认真研究园区现有产业废弃物产量和特点,寻找和构建以行业间废弃物交换利用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力争引进关键补链节点项目争取每年谋划洽谈相关项目20个

(二)深入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

探索形成“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会展”、“互联网+物流”等新型发展模式。抓住建设农村电商示范县机遇,建设电商产业园和100个农村电商网点,实现物流、网络村级全覆盖,打通农村电子商务的“最后一公里”,加大产业网上营销规模推进“互联网+旅游”建设,利用三年时间,实现海林旅游互联网全覆盖,A级景区实现手机验票、手机导游、智慧讲解,打造智慧旅游城市。以新安现代水稻示范园区为试点,在发展“智慧农业”上实现突破。推进北味菌业与河南绿沃公司投资2亿元,在牡丹江开发区建设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在全国建立食用菌体验店连锁店打造线下体验+线上交易销售体系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实施柔性生产,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包装到设计,从销售到生产,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拓展挖掘市场。突出“互联网+”智能产品的开发应用。结合海林市装备制造业、电子电器的产业基础,在传统产品中大力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产品。引进一批信息化装备设计和生产制造企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集群。

(三)积极培育小微型企业

    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和我省启动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的机遇,建立开发区创业孵化中心,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厚文化氛围,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施开发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为中小企业提供合作、研发等服务加大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创业企业奖励激励机制,新建创新企业孵化器3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宣传力度,鼓励全民参与创业。到“十三五”期末,建设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服务能力的创业服务平台5个,力争每年培育新增小微企业10户,其中科技型企业不少于5家。

第七章  优化农业结构布局  大力发展绿色精品农业

抢抓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机遇,充分挖掘我市农林资源、优良生态等优势,以经营主体创新为抓手、以产业项目增效为支撑、以服务体系提升为保障,强力推进经营组织化、园区规模化、加工精深化、产业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农业休闲化、市场网络化、品牌高端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围绕海林“一带、五区、三百园”特色农业总体布局,壮大“菌、菜、果、渔、游”五大亿级产业,全力打造龙江特色农业强市、全国食用菌强市、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重点实施区域:农业生产空间市属区域。

一、构建绿色精品农业经营体系

规范家庭农场。按照规模适度、技术先进、效益突出的标准,推动家庭农场高效发展,2020年全市家庭农场达到260个。推广企业领建、集体领建、能人领建三种模式,同步实现合作社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2020年达到400个。加强庄园建设。发挥园区作用,吸纳社会资本建设产销一体化庄园经济体,沿海浪河(莲花湖)重点建设哈达果蔬、西德家“三莓”、 西街蓝靛果、长石生态园等生态农业庄园,沿红甸子河重点建设红光百果园等林果庄园,逐步建成林果和生态农业庄园经济产业带,2020年达到20个。

二、构建绿色精品农业产业体系

“菌、菜、果、渔、游”特色农业为突破,打造棚内有菌、田间有菜、山上有果、水中有鱼和农业休闲游的多元产业模式,提升做精一产核心竞争力。

做大食用菌主导产业。建立高效生态的现代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实现产业功能多元化、结构生态化、技术高新化、栽培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质量安全化,构筑优势明显的食用菌全产业链格局。2020年全市食用菌园区总量达到200个,产量21亿袋(盘),实现产值70亿元。一是壮大猴头菇产业。引导新民、模范等一批猴头菇专业村建设新民河猴头菇产业带,优化生产技术,建设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基地;扶持光明、新乐等一批菌业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围绕俊峰菌业,招大联强引进江中制药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猴头菇系列产品,创建海林猴头菇地域品牌。二是延长黑木耳产业链。支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黑木耳标准化生产以及标准化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小孔栽培、春耳秋管、棚室吊袋、越冬耳、替代料栽培等关键技术。鼓励企业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发展培育黑木耳品牌。三是适度扩张香菇产业规模。以富源、森茂菌业为龙头,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适度扩大香菇生产规模,力争把海林打造成为省内知名的香菇集散地。

做强特色食用菌产业。立足食用菌产业园平台,深入挖掘产业园基础优势。积极扶持森宝汇源和圣宝佳源菌业灵芝生产,使其稳步发展壮大;稳定发展平菇、榆黄蘑鲜销菌类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在引入双孢菇、秀珍菇等试验菌类基础上,引入培育适宜发展的草腐菌类,逐步实现木腐菌向草腐菌方向过渡转型。引入、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鲜销菌类工厂化生产企业,开创海林菌业工厂化生产新局面。开展废弃菌包栽培替代料试验,菌糠生产能源研究,以废弃菌糠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利用废弃菌袋制作再生塑料颗粒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做优“菜果渔游”产业。一是以北菜南销和对俄出口为定位,主打绿色、有机、无公害品质,2020年棚室蔬菜园区达到40个,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二是壮大以寒地浆果、大榛子、“三莓”等为主打的林果产业,加速林果产业向品牌化、精深化升级。重点建设横道寒地浆果、大榛子等项目,2020年林果产业园达到35个,面积达到10万亩。三是发展拦湾、网箱养殖模式,优选兴凯湖大白鱼、鳜鱼等名优特品种,培育淡水鱼精深加工基地。重点创建月亮湾、丰收湾部级和清水湾省级养殖示范场,2020年莲花湖拦湾养殖点达到25个,网箱达到1200个。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积极推广狐、貉等林下特色畜牧养殖。四是打造“一带一镇一湖”休闲农业游产业格局,发展果蔬采摘、生态体验、农家乐餐饮、现代农业观光等特色休闲农业游。重点建设中和水稻观光园、七里地农家乐、道南桨果观光园等休闲农业园区,2020年休闲农业园区达到40个。

三、构建绿色精品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规划斗银河、八里地沟等山洪沟治理9条,完成新建护岸34.7公里、河道疏浚17.5公里。规划涝区4处,总控制面积39.6万亩。完成2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054公顷。计划建设重点水源工程98处,其中水库4座,拦河坝14座,塘坝4座,蓄水池4座,水闸8座,提灌站1座,机电井529眼。完成8座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水库11座。力争到2020年新建衬砌渠道240.3公里,改造末级渠系总长度644.7公里,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34万亩。全面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农村自来水改造提质增效工程134处,农村自来水管网入户率达到98%,启动全市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站建设。

第八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按照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理念,全力建设滨水休闲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现代商贸城市、文明宜居城市。加快构建主城区为中心、小城镇为副中心、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为聚居区的城镇体系布局,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实施区域:城市发展空间的重点城镇发展区和受限城镇发展区。2020年建成区人口和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人和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人均道路面积达到30平方米;主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35平方米以上。

一、构建承载体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突出主城区带动。按照东北一流、龙江领先中等城市定位和近期西进、远期跨河、承接对接牡丹江的空间布局,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土地利用、道路、绿化等专项规划,促进实现“多规合一”。围绕牡海城际公路、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牡海宁”同城化进程,构建半小时交通圈。按照“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定位,推进中央商务区和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完善市人民医院、新型城镇化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实现新老城区全面融合。新建海烟公园、子荣广场,升级改造湿地公园、东山公园、斗银河景观带,推进“国家园林城”向“花园城”转变。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探索建设E管家管理体系,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与协作,形成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长效机制。

突出重点镇集聚。全面提升重点镇的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以产业立镇、城镇建设、民生改善为重点,率先建成产业繁荣、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化示范镇。以产业立镇为核心,柴河镇突出工业产业、长汀镇突出工业和旅游业、横道镇突出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以城镇改造为重点,实施以“路场热水绿”为主的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工程。以民生改善为根本,实施以“居教文卫保”为主的惠民利民工程。到2020年,基本消除棚户区,重点镇建有海林一类的中心幼儿园、省标中心小学各1所以上,新农合医疗服务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

突出新农社区示范。按照“总体规划、分批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示范社区达标工程,利用三年时间,率先建成产业设施化、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全力打造以火龙村为代表的整村新建型、以新合村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以哈达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型、以柴河村为代表的完善提高型的四种模式,带动其他村全面提档升级。2016年首批16个示范社区的危旧房改造率、自来水普及率、道路绿化普及率、新农合医疗服务覆盖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均达到100%。

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区域联合、利益共享,与三局两场深度融合,建成全省局县合作共建示范市。推进林中经济深度融合以林菌、林果、林药、林业养殖为重点,联手发展林中经济,实现森林资源效益最大化。推进一区多园深度融合以食用菌产业园、森林食品园、柴河工业园为依托,加大食用菌、松仁露、猴头菇饮品等产品的联合力度,在品牌、销售、市场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推进社会事业深度融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教育、医疗、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上,探索资源整合、政策共享、合作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共享。

二、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城乡面貌改善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推进城关镇、开发区海烟路以东、斗银河两侧等“两片两区”征地拆迁,征地100公顷、拆迁50万平方米。完成九鼎锦绣城二期、学府美地二期、新二中片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序实施韩国城片区、朝中南侧片区、交通局片区、传动轴厂片区等区域旧平房征收改造项目。城区棚户区改造全部完成,配套建设廉租房300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万平方米和30栋居民楼“平改坡”。柴河、长汀、横道3个重点镇,力争完成棚户区拆迁面积34万平方米,开发紫金花园三期、利民新都三期等商住小区5个,建成幸福家园10个,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

实施设施升级工程。加大供热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海浪热电厂项目建设,新增供热面积60万平方米,到2020年城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完成东山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建设,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转运站8座。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1万户,新增供气管道长度2.3公里,50立方米储罐一台。规划斗银水库、新民水库2处备用水源,完成海林市净水厂升级改造,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线5公里,实现城区、开发区24小时供水,水量水质全部达标。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8.1公里,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完成老城区3.6公里排水管网分流制改造,确保城区排水畅通。

实施路网改造工程。高标准运营牡海城际公路、海长旅游公路,启动柴莲公路改造升级工程,构建牡海宁半小时交通体系,提升区域路网畅通功能;城区按照外成环、内成网、节点畅通思路,打通林海路、奋斗路,新建东旭路、沿河路等3条街路,改造胜利街、新海路等老旧街路6条,提升主城骨干道路畅通功能,建设莲花路跨线桥。推进乡镇“精品一条街”向辅路延伸,改造维修通村公路,提升镇村道路畅通功能。

三、坚持点面结合,建设地域特色美丽乡村

坚持“打造六点、突出一带、培育一区、提升两片、整治三线”的总体建设思路,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点线面联动建设,突出资源禀赋,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塑造特色建筑风格,建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打造六点:重点打造以哈达村满族风情一条街为标志的旅游休闲型村、以永安村为代表的满族风情型村、以密南村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型村、以七里地村为代表的红色经典型村、以西安村为代表的民俗生态田园型村、以新民村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型村。突出一带:重点培育海长旅游公路美丽乡村示范带,以哈达村、永安村为示范点,以宁古村宁古塔将军府遗址保护开发为人文特色,形成突出海林历史人文、现代耕作田园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培育一区:重点培育新安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突出田园风光和民俗村特色,以西安村、中和村、密江村为节点村,打造连片的民俗田园风情美丽乡村示范区。提升两片:提升G10国道和柴双公路两个片区村庄特色。对G10国道、柴双路沿线村屯重点采取绿树绿篱围挡办法提升沿线环境,对钓鱼台村、北站村、三合村作为节点村,打造成达标村。整治三线:整治海山环线(含原301国道)、海宁线、柴莲线沿线村屯的环境卫生,以公路沿线村屯全面绿化美化、沿路一侧庭院杖墙整齐、道路排水通畅、沿途环境清洁为目标,集中整治,长效保持。

第九章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加强自然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加强管理、严格制度和强化宣传,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绿色生态环境,完成省级生态县创建,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积极筹备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重点实施区域:生态保护空间市属区域。

一、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修复森林生态功能。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5036公顷,耕地保有量71266公顷。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生态工程,逐渐恢复森林的生态功能。严守森林、湿地、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促进林业生态功能持续增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十三五”期间全市造林500公顷,其中:在重点生态区内人工营造重点公益林300公顷;在一般生态区内人工营造一般生态公益林200公顷;对11094公顷国家级公益林和11838公顷省级公益林进行全面保护,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0%。

建设生态名胜景区。科学规划景区建设,保证景区周边的生态环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适度发展旅游业。以莲花湖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要重点完善林地、草地权属,构建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走廊,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完成生态人口转移迁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维护生物平衡空间。强化自然保护区管护方式,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比较完整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保证东北虎、紫貂、黑熊、马鹿等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条件,预留生态迁徙廊道。一般基础设施建设尽量避开生态保护空间和生物迁徙路线,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生物生存空间的不利影响。

二、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污染物排放浓度、总量、速率三方面协同管理,促进治污减排全过程监管。做好在线自动监控的同时,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并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对全市污染企业的全面监管。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摸清全市污染企业的底数,实行网格化管理。特别是对开发区内企业,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长效机制。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工业企业专项行动,整治矿山、石材企业专项行动,整治危废辐射专项行动,力保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三、强化空气污染治理

推进实施“蓝天工程”,加快热电联产一期并网,加强烟尘排放企业监管。推广使用清洁燃料,鼓励使用生物质型煤等清洁生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提高燃气普及率。取缔10蒸吨以下非居民供热燃煤锅炉,减少城区原煤燃烧,改善空气质量。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继续实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颗粒污染物控制和工业烟尘、粉尘城市的污染物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逐步取缔污染严重的不达标小型机动车。加强扬尘控制和固废物处理,严格监管建设工地和运输车辆扬尘,防治运输扬尘和高层扬灰;强化对炉渣、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变乱堆乱放无防尘的处理方式开展农村“三堆”和秸秆禁烧整治专项行动等。“十三五”期间,城区大气环境AQI(空气质量指数)控制在二级良左右,空气优良天数年平均达到310天以上。

四、加强水体污染防治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减轻莲花湖水库库区污染,完成《海浪河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近期要抓好海浪河、斗银河、山市河等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善水源地环境,涵养水源。远期要抓好海林市域内所有江河源头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性工程建设。到2020年,海浪河海林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全市集中式饮用水质达标率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五、推动城乡环境治理

实施“绿化林海家园”行动,加快城区增绿、路边补绿、山体复绿,打造120公里的绿带长廊,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实施“三河一湖保护”行动,实施植物护岸、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海浪河堤防工程、斗银河生态治理工程,提升境内水系生态功能。加大村容整治力度,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启动柴河污水处理厂建设,积极争取长汀、横道污水处理项目。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覆盖率。推进“三清三改”,每个镇建设2-3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优良的美丽乡村。

第十章  加快旅游产业升级  开创大旅游开发新格局

结合全市旅游资源特点及比较优势,实施“一圈、一带、两镇、三区”战略,即建设海林都市旅游圈,完善海浪河旅游观光带,打造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和海林农场旅游名镇,深度开发莲花湖、威虎山和中国雪乡风景区,加速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旅游开发新格局。到2020年,全市旅游接待1213万人次,总收入21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GDP 7%以上。旅游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市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建成全国著名的生态度假养生基地、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旅游名城和国家级旅游强市。

一、实施“一圈、一带、两镇、三区”战略

1.一圈:都市旅游圈,建成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按照优秀旅游城市要求,进行旅游标准化建设,建设旅游服务咨询中心、旅游纪念品商店,增加市内水冲厕所,完善旅游交通指示标识。增加市内旅游项目,完成皇家御园、城市主题公园等建设;提升杨子荣纪念馆、报恩寺等现有景区接待能力;使城市成为既有旅游接待功能,又有集散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

2.一带:海浪河旅游观光带,建成全省水上游乐项目龙头、宁古塔文化展示基地。整合亿龙风情园、海浪河欢乐谷、海浪河天体浴场等海浪河沿岸旅游景区,实现错位发展,共同打造海浪河旅游品牌,同时开发海长公路沿线生态绿色乡村旅游;复建宁古塔将军府遗址、建设流人文化博物馆,实现生态与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

3.两镇: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建成全国知名俄罗斯风情小镇、中东铁路文化展示基地、北方影视基地。按照横道小镇总体规划要求,引进大集团、大资金,全面完成中东铁路运输博物馆、王洛宾纪念馆、中俄油画村、东正教堂、中东铁路护卫队等景区景点的建设任务,积极发展特色民宿、俄式旅馆、酒吧餐饮等旅游业态,保护性开发利用横道小镇,成立旅游管委会和旅游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注重服务、提升形象。海林农场旅游名镇,建成北欧风情度假区。依托海林农场现有小城镇建设基础,进一步提升标准,完善软硬件设施,建成集现代农业观光、欧式新农村度假、田园风光体验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农村典范。

4.三区:中国雪乡风景区,建设全国知名的滑雪、戏雪、赏雪旅游景区。以景区优异的冬、夏两季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中国雪乡”旅游品牌的强力支撑,对冬季赏雪、滑雪、戏雪,夏季漂流、森林旅游等项目的深入挖掘,使该景区成为冬、夏两宜的旅游风景区及风光拍摄基地。威虎山风景区,建成全国著名红色旅游景区、东北虎之乡、国际冰雪旅游胜地。在现有威虎山风景区基础上,通过对林海雪原红色剿匪文化和俄式风情及东北虎文化的深度挖掘,促进红色旅游项目、俄式建筑群落项目及北方影视基地项目的不断开发与建设,使该景区形成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以秀美的自然山水及众多的历史遗存为基础的具有强烈文脉的文化旅游风景区。5A级景区标准建成林海雪原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七里地村、治山村冰雪资源,建设七里地温泉谷及威虎山影视基地。打通我省冬季哈尔滨—亚布力—横道小镇—牡丹江冰雪旅游“白金”线路。莲花湖风景区,建成北方知名的湖泊旅游景区、水上运动基地、休闲养生乐园。充分利用莲花湖旅游区特色水体资源、森林生态以及冰雪和山地环境,策划森林旅游、康体运动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滨水休闲保健基地、滨水度假与会议基地、航空与水上游览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威虎山九寨和威虎山雪村景区,把莲花湖建成生态宜游、四季可游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二、实施旅游精品与多元化促销战略

以精品线路促销,深度开发旅游客源市场。设计推出具有春的活力、夏的清凉、秋的多彩、冬的冰雪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以精品线路吸引游客。重点抓好以中国雪乡林海雪原国际旅游度假村、雪村为主的白金旅游线;以威虎山九寨鹰嘴峰度假村亿龙风情园欢乐谷韩国风情园为主的绿色旅游线;以杨子荣烈士陵园威虎山影视城机车博物馆俄式建筑群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线;以佛手山公园七里地汤泉谷为主的生态养生旅游线;以红海林农场、山市马场、正和采摘园为主的观光采摘垂钓旅游线。利用节庆、赛事促销,不断提升城市知名度。办好林海雪原旅游文化节、中国雪乡旅游节、横道国际油画创作大赛、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发挥节庆、赛事宣传作用,以此扩大海林知名度开展客源地市场促销,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国内夏季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及东北市场为主,冬季以京津、长三角及珠三角沿海地区为主。国际市场以俄罗斯、韩国客源市场为重点。通过举办招商会、洽谈会、促销会等方式宣传我市旅游特色,提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三、实施旅游行业管理与产业服务升级战略

充分发挥旅游联盟作用,实施“一体化”发展模式,统筹经营和对外宣传,提高竞争力;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创建林海雪原国际旅游度假区、亿龙风情园两个国家5A级景区和莲花湖4A级景区;加强旅游接待能力建设,建成5星级宾馆1家以上、4星级以上宾馆2家以上、3星级宾馆5家以上、家庭旅馆(饭店)100家以上;出台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奖励政策。冰雪风情、俄式风情、黑土风情,引导和鼓励设计者、艺术家、民间艺匠,拿出高水平的旅游纪念品创意。通过组织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和组织展销活动等形式,发现和挖掘有意义的纪念品。建立完善旅游紧急救援机构、设施和运营机制,逐步探讨设立符合国际惯例、救援及时、运行有效的“旅游紧急救援中心”,提高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开展从业人员资质评定,全面推进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优化旅游人才环境。

第十一章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以“龙江丝路带”为牵动,主动融入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城市建设,多点发力,延伸触角,畅通物流渠道优化服务环境、加强对外交流,打造龙江丝路带上的节点城市,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成为龙江内陆县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一、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实施路网改造工程。重点是扩建2条国道:海林西外环路、长汀至雪乡公路;建设2条省道:扩建柴莲公路为二级公路,扩建海林至宁安公路为一级公路。实施村屯畅通工程,加强危桥、乡村道路改造,提高路网通行保障能力。

加快客货运枢纽建设。新建客运枢纽,建设集停车场、旅店、商服、住宅为一体的客运枢纽中心。新建货运枢纽,规划建设海林市货运物流中心,提升我市货运吞吐能力。新建公交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城区公交网为基础、骨干公交网为重点、区域公交网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体系。

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普通货物运输,围绕哈绥东经济带、海林开发区,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鼓励发展特种运输业务。加快现有的个体经营车辆整合步伐,“十三五”期间营运载客汽车全部淘汰“黄标车”,高级环保节能客车所占比重达到60%以上,营运载货汽车达到2500辆。加快车辆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车辆技术保障体系及高效的车辆救援网络。

二、做活商贸流通产业

打造消费聚集区。以俪涞酒店为牵动,加快推进皇家御园、人民大街商贸综合体、嘉禾影城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集会议会展、酒店餐饮、购物游玩于一体的高端商务核心区。借高铁贯通带来的加速效应,加快地产、商业、酒店等项目发展。完善商业网点。改造提升零售企业,引导其向专业化、连锁化、专业店方向发展。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健全消费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均衡发展、城乡相互整合的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加快物流、专业市场建设。引进大型物流企业,盘活物流中心,实现实体运营。扩建农产品大市场,新建建材、农资、木制品专业市场。鼓励经营业态创新。以绿色食品、木制品、旅游业等为重点,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现代营销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三、不断壮大金融产业

健全金融组织主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争取到2020年,每个乡镇都有三家金融机构网点,重点推进哈尔滨银行进驻我市。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制,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提升中小企业、“三农”融资能力。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服务涉农棚户区、水利、新农村、农业开发等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利用存货等动产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和企业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增强金融服务水平。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担保机构,发挥政府增信优势,推进银担合作。借鉴牡丹江、东宁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建立我市民间融资登记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搭建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重点的各类物权流转平台。整合、规范政府性融资平台,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四、加快建设新型养老体系

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八大社区为依托,加快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及托养中心,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以上。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使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达到70%以上。健全“三无”和“五保”老人的政府供养、高龄津贴、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务补贴与护理补贴等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制度体系。初步建立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新增养老服务就业岗位500个。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抓住龙江丝路带建设、俄罗斯远东开发规划、中韩签订自贸协议等重大机遇,重点建设对俄出口商品物流区、对韩进口商品周转地,提升我市对外开放的枢纽功能。依托哈牡高铁、牡丹江对韩航空线、哈牡俄班列等大通道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对外开放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城市间的互访以及举办论坛、博览会、洽谈会,促进彼此发展战略的互动融合。扩大汇丰石油钻具、科立达木业强化复合地板、银锚建机工程机械、蔬菜园区农产品等对俄市场份额;支持欣成木业、锦丰木业打造沙特门窗驰名品牌,建设欧美市场出口生产基地,扩大林江木业复合地板对北美出口;扶持相龙收割机、顺锦食品对韩出口农机具和韩式泡菜。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三省五个国内重点区域和韩国首尔,进一步增进交流合作,实现区域间资源与产业互补。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投入,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实施扶贫救助攻坚

以全市3669名贫困人口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启动三道镇工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实施重点户推进,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建立城镇职工每月最低工资标准增长机制,为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发放取暖补贴,缴纳医疗参保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深入开展“四节帮扶”、“一帮一”、“圆梦助学”活动,构建林海义工、慈善募捐、企业认领等救助机制。关爱特殊人群,解决留守、残疾儿童教育、救助等问题,做好残疾人培训、就业及扶贫解困工作。

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

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020年,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实现农村20分钟,城区15分钟“文化圈”。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两馆一站一室”服务功能,规划新建城市综合博物馆、演播大厅(剧场)、宁古塔文化公园、《智取威虎山》实景室外演绎大舞台,完成中东铁路运输博物馆布展和青少年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推进中东铁路历史建筑群和宁古塔将军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大力繁荣文化产业。打造横道镇影视基地,形成剧本创作、拍摄录制、后期制作、专业服务等环节完整的产业链条。聘请专业文化产业开发机构,整体包装策划宁古塔流人文化、满城山萨满古国、朝鲜民俗风情等文化旅游项目。辟建文化产业街,为根木雕、漆木工艺等特色文化产品及各种文化经营提供载体。统筹推进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智能广播网建设。实施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基于三网融合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现10M光纤宽带入户。

三、推动实施充分就业

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引导,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让劳动者有更体面、更有尊严。完善就业激励政策,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鼓励和规范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到202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扶持创业500人,带动就业2000 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推动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事业单位工资绩效挂钩机制,逐年提升公务员收入,职工工资水平年均增幅100元以上

四、加快发展教育体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全市教育体育工作整体水平。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幼儿园建设,新建教育实验幼儿园、第三幼儿园;提高农村和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57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建海林市第一小学、山市镇第二小学;24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造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品牌。整合朝中、朝小、朝幼等民族教育资源,建成民族教育中心。大力支持特殊教育,保持我市特殊教育综合办学水平全省先进行列。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教育,规范民办教育管理。推动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体育场维修改造,优化健身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全市范围内开展体质测试工作。深入开展“体教结合”活动,以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为重点,发现、选拔体育后备人才。

五、加速推进健康海林建设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扎实推进深化医改各项举措,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巩固“国家中医药基层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2020年,千人口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病到大医院”的目标。推进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新建疾控中心和结核病防治所,改扩建传染病医院,更加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建市人民医院住院部,增加床位200张,改造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规范化建设165个村卫生室。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使城乡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大重大传染病、地方病以及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力度,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人口结构优化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10以内;制定和实施出生缺陷防治规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到“十三五”末,全市人口达到41万人。

六、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巩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确保发放率达到100%。继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职工生育保险,提高职工生育待遇。分层推进工伤失业保险,确保符合条件的人员按时足额领取保险金。到2020年,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5%9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6万元提高到10万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内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提高到90%以上;实现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深化户籍改革,促进有稳定就业的农业人口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落实居住证制度,常住人口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加强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衔接,逐步将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规划是行动的纲领,是政府向公众做出的庄重承诺。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用党章规范言行,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实干实绩用人导向,大力选拔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经验丰富、勇于创新、实绩突出的干部,提高领导班子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整体功能。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探索干部监督工作进社区办法,形成全程、全面、全员管理监督体系。严格落实党建述职、双述双评、廉政问责、信访追责等各项制度。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深入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六大纪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创新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监督检查考核方式,强化责任追究。健全和改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强化党章和党纪条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严格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行为,始终保持惩处腐败高压态势,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三、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深入推行“两个清单”制度,制定完善审批流程图,成立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依法行政、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制定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政策和市场规则,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和维护市场秩序。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启动“行风热线”,发挥企业投诉中心作用,完善投诉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公正、诚信、高效的服务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氛围,提高政府部门服务的规范性和主动性。

四、推进法制海林建设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推进落实“七五”普法规划,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分别研究制定板块式普法方案,引导人们发自内心地尊崇法治、信仰法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法院、检察院人财物归省统一管理,探索司法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员、警务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序列,探索建立与人民警察职业化发展相适应的职务晋升制度及配套保障制度,提高人民警察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五、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努力调控物价总水平处于合理区间,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实现市、镇、村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做到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依法依规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更加注重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职业危害较重以上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设施“三同时”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推进作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法治宣传。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稳中有降,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全面推进社会治安主题防控“万点工程”,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推进平安海林建设。

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科学调整人才资源结构,重点解决高层次人才匮乏问题。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培养人才,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计划,到2020年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才300名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引进50名以上。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方式。人才引进采用“柔性”引才的方式,设立人才引进服务窗口,做好服务,鼓励国内外高级人才通过项目合作、带项目投资、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长期或短期到海林市工作、创业,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聘用、技术合作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智力。二是搭建吸纳人才的平台。通过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和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建设,搭建各类人才的聚集平台;鼓励企业自主引才纳才,为技能人才聚集创业提供舞台。对于各类人才要建立人才资源库,通过各种方式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三是大力实施人才交流工程。建立海林市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网,为海林籍专家、学者报效家乡和回乡投资创业搭建平台。积极开通“引才直通车”。加强与高校对接,从应届高校毕业生当中直接为企业单位预订优秀人才,为全面实现“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七、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一要完善规划体系。主体功能区实施方案是各项规划的前置约束性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是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是编制其他各类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落实,是指导专业领域发展的依据。加强专项规划与发展规划的对接,加强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使各类规划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政策取向、重大项目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二要强化组织落实。根据规划逐年分解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三要重视评估监督。对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重要的预期性目标,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定期检查,定期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主办单位:中共海林市委员会 海林市人民政府
维护制作单位:海林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
电话:0453—5618308 Email:hlswxb@163.com Email:zwxxhb@163.com 网站标识码:2310830012 黑ICP备05007093 牡公网安备23108302000103